Zine#45
错误发布的订阅流
🎵 One Day - Cleo Sol
之前不小心把 Zine#45 标记成了发布,导致错误发布到订阅流,当我在订阅流里看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说是不小心,其实也是故意的,标记成发布,我可以在首页快速找到文章入口,方便我预览,但部署时忘了。
一旦发布出去,好像也没有什么撤回的手段。不过还是可以做一些补救的:
- 将错误发布的文章从订阅流中移除,避免更多的人获取到未发布的文章
- 对于错误发布的文章,从博客中移除,当别人访问时返回 404
- 尽快地更新(但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整理,时间上来不及)
在订阅流里,每篇文章都有唯一的 ID。有的读者拉取了未发布的文章,等我后续完善了文章,也不会有新的文章更新通知了,只会更新原来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导致这篇文章被忽略掉,有点可惜。尽管我也可以设置一个全新的 ID,不过我的 ID 就是 URL,我不太想为止改变 URL 的规则。就这样吧,下次注意。
看到有的博客会在订阅流里放一些不公开到博客中的文章,像是一个彩蛋,也蛮好玩的,或许以后可以试试。
最近博客也做了一些改动,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中一个是在右上角增加了两个主题,应用后有点像素风的感觉,是从一个博客里抄来的。有趣是有趣,不过可读性不是很好,可以体验一下。
News | Article
Give footnotes the boot by Jake Archibald
Jake 讨厌脚注的使用,觉得它很干扰阅读,也分享了一些替代方法。其中,Jake 说如果内容无足轻重,那就干脆别放进文章里,我很认同。不管是脚注也好,还是正文也好,有的内容要思考它是否真的有必要写出来。
对此我也写了篇 关于 "Give footnotes the boot" 的思考。
Free software scares normal people by Daniel De Laney
软件的界面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堆满了功能,尽管功能丰富,但让入门的用户不知所措;另一种是很简单,但一旦需要完成一些定制化的、稍微复杂一点的任务,就无法实现,只能又回到那个复杂的界面。
更好的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搭建一道平缓的桥,让用户能够慢慢过渡。
另见:Zine#44::In the economy of user effort, be a bargain, not a scam by Lea Verou
为什么我们总能做好生活琐事,却搞不定工作? by Sol
生活的事情大多都是自己的事情,大多也都知道为什么要做,要做什么比较清晰,不太会迷茫。
工作的事情到自己手上就是一个任务,有时不知全貌,不知道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产品也只是讲讲需求,但背景往往讲得不多;很多时候,开发人员也只是开发,而无法直面用户,也不知道用户的实际操作是如何的,痛点在哪。
掌握更多的信息、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知道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对于做出更好的产品、设计更好的交互肯定有帮助的。
但有时,知道后也会很无奈,你没有绝对的掌控权,即使你不愿意做,工作上也由不得你,毕竟你是拿工资干活的人。不像生活,多数时候自己还是有掌控权的。
刻板印象很难改变 by Sol
作者经历的事情我也经历过,曾经我留了两年多的长发,比作者长得多。本来打算捐发的,发现捐发还需要抢名额,也懒得打理就 剪掉 了。
确实会经常被人认为是女性,毕竟对女性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长发。后来去洗手间都让我感觉有点压力,别人异样的眼光让我觉得有些尴尬,有一次,一个小孩还大喊「怎么有个女人在这里,你快出去」。
在卫生间,这种尴尬感会特别明显,这是因为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产生的,在卫生间这个狭小空间里,大多数人都是短发,而只有我是长发时,因为是群体中的一个「异类」,就会特别显眼,这种尴尬感会让我想赶紧脱离这个环境。
My Truck Desk by Bud Smith
作者回忆他的一段写作生活,在工作的空闲之余,他会挤出一些时间,享受片刻的宁静,然后写点东西。他借用过办公室、也曾经在一台没人要的卡车上搭了个简易书桌。
以前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工作日想找点时间来写博客,通勤时间虽然很长,但基本没位置坐,不方便用笔记本。于是就趁着午休,背着电脑去附近的瑞幸,简单买点三明治,点杯拿铁,糊弄几口就开始写博客。桌子前面是一面很大的落地窗,阳光能透进来,但也不至于很刺眼。戴着耳机听着歌,看看文章,写写东西,午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也蛮想念这段时光的,怀念那个环境,以及那段属于自己的、安静的、专注的时光。不过,挪用午休时间的后果就是下午眼睛会有点累,人也有点困。
日本浮生录:追逐棕熊、户外越野,在北海道遇见最美秋日 by Simon
好看的日本游记。
Please, Expose your RSS by Robb Knight
我也偶尔碰到这个问题,想订阅一个不错的博客网站,但是找了半天找不到订阅的入口。我的方法是尝试拼接可能的订阅 URL 路径,有时能找到。
作者是通过一个简单函数获取的:
return Array.from(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nk')).find(l => l.type.includes('application/rss+xml'))?.href
不过这也依赖网站中有对应的 link,不少网站可能都没有设置,我也是前阵子才加上的。
如果你是网站的所有者,并且有订阅链接,我也恳请您公开您的订阅入口,方便读者订阅。
How to Increase Your Luck Surface Area by Jason Roberts
你生命中出现的机缘巧合事件总量 ⸺ 即你的幸运表面积 (Luck Surface Area) ⸺ 与你从事热爱之事的投入程度,以及能有效将这份热爱传递的人数直接成正比。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做得足够好,同时被足够多的人发现,就会带来很多机会。
Good Managers Write Good
优秀的管理者往往也是出色的写作者,原因包括:
- 写作即思考
- 写作体现了对持久透明理念的坚持
- 写作需要谦逊之心
- 写作需要处理模糊性
面试管理者的时候,可以考察一下对方的写作水平;如果作为一个管理者却回避写作,或许应该多练习一下写作。
Organize your Slack channels by “How Often”, not “What” by Mark
按照阅读频率(立即、每天、无所谓何时)而不是按照主题去归类 Slack 频道,就确保自己关注的内容能及时看到、而且也不会很多,能减少看不完的焦虑感,而且在不同层级调节也很方便。
和 日常#6::订阅流整理 的逻辑是类似的。看来对于消息都挺适用这个方法的。
Echoes of Connection by Matthias Ott
喜欢文章中的类比。
1977 年旅行者号携带着 The Golden Record 进入了深邃的太空,没人知道会不会被接收到。某种程度,写博客也是类似的,希望有人看到,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谁会看到。但偶尔也会有回音传来,就会触发一个魔力时刻,能让人开心一整天。
「唯有当星际空间存在先进航天文明时,这艘太空船才会被截获并播放记录,但将这『漂流瓶』投入宇宙『海洋』的举动,本身就昭示着这颗星球上生命体怀有的深切希望。」
Thumbs Up by Brain Baker
文章吐槽了 Emoji 的使用,Emoji 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含义不同,用的不对容易产生误解。
你精心写了一堆东西,然后收到一个「👍」是什么意思呢?赞赏你写得好?已阅?太长不看?
或许图标化交流最好限定在三种通用场景中:
- 高度语境化的环境,例如道路机场标识、警示标签和计算机界面,其中有限数量的符号需被明确理解;
- 人际交流 ⸺ 以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为核心的私人对话;
- 面向公众的网络发帖(如社交媒体评论)。
我想我在博客中还是会克制地使用 Emoji,一个原因是因为之前我在 Windows 上,Emacs 不能很好的渲染 Emoji;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 Emoji 虽然有趣,但有点花里胡哨。
它们打断了文本阅读的流畅性。在连贯的文本中,表情符号就像优美歌曲中突然冒出的一声屁响。虽然它本身可能有趣,或在特定情境下合适,但并不适合所有场合。
nourishing conversation by Zoe Loukia
作者在旅途中认识了一个朋友,后来再次约出来见面,两个人很聊得来,聊了好几个小时,有种「滋养了心灵」的感觉。
不记得上次和一个人长谈是什么时候了,找到一个很聊得来的人,一起畅聊,应该很开心吧。
这样的事情不会被动发生,要主动创造。
my loot drop - what's in my inventory? by Ava
你击败了我。
在你攀登 Bearblog 热门山峰的征途中,必须击败我才能继续前进。随着你最后一击落下,我的血条彻底耗尽,我的身躯在地板上痉挛着逐渐蒸发。留下的只有以下物品: ……
可爱有趣的文章,我的掉落物里估计也会有一个 AirPods :P
有空也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When is the right time to write a review?
何时才能写书评?要看完一般书之后吗?看一半就写是不是不行?像是游戏,不通关也可以写感想;手机不需要用坏,也能分享测评;电视剧、电影未必看完,也能写感想。所以其实书也未必需要读完才能写书评吧,但依然会让人有些纠结,大概每个人的对此的标准都不同吧。
Cool Bit
Whole Earth Index
这里是 Whole Earth 出版物的一个几乎完整的档案库,其中包括自 Whole Earth Catalog 衍生而来的一系列期刊和杂志。这些出版物由 Stewart Brand 和 POINT 基金会于 1968 年至 2002 年间出版。这些资料在此被提供用于学术、教育和研究目的。
一份早期的杂志归档,感兴趣可以翻翻看。
Glow in the Dark Audio
一个分享高保真音箱设备的网站。
从 The pursuit of wonder 看到的。
XXIIVV webring
这个 webring 旨在激励艺术家和开发者创建个人网站并实现流量共享。该组织欢迎手工打造的维基和作品集网站。
翻了几个看着有趣的网站:
Read the Book
我意识到自己正陷入不良习惯中。
这个项目旨在改变无意义刷手机的行为,通过将文学作品分解成易于消化的小片段来鼓励阅读。
The Scope Creep
一个游戏。
你将扮演一位谦逊的项目经理,负责为代理机构的客户交付网站方案。殊不知这个项目已被黑暗力量诅咒,注定无限延期,将你拖入癫狂的深渊。
在试图交付工作的过程中,穿越项目阶段与必然出现的问题。考量工作、客户、团队与自身,纵使坠入敏捷深渊也要做出你的抉择。
XSLT.RIP
一个人写了个网站,控诉 Google 要废弃 XSLT。挺酷的页面。
前阵子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也写了篇感想:XSLT 将要被废弃、更新订阅页面。
Horizon
根据你所在位置的实时天空景象,以 CSS 渐变形式呈现。每分钟自动更新。
为 HTML Day 2025 创作的作品,用于展示 CSS 渐变效果及鲜为人知的
meta http-equiv="Refresh"HTML 标签(MDN 文档)。
服务器的响应可以通过向 HTTP Headers 设置一些字段,告诉浏览器执行一些动作,例如设置 Cookie、缓存。
而 meta http-equiv="Refresh" 也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它是写在 HTML 里的,通过 HTML 告诉浏览器做一些事情。
例如:
<!-- 让浏览器 5 分钟后 (300秒) 刷新页面 -->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300" /> <!-- 让浏览器 3 秒后刷新页面,且重定向到 www.mozilla.org -->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3;url=https://www.mozilla.org" />
stickertop.art
网站罗列了很多笔记本上的贴纸图片。
8BitDo Retro Mechanical Keyboard
好看的键盘,种草了。
Internet Phone Book
一本探索广阔诗意网络的年度出版物,收录散文、随笔以及数百位设计师、开发者、作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网站目录。自 2025 年起持续出版。
互联网黄页?
不知道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网站收录进去,然后获得一个 拨号号码,蛮酷的。
Stop Citing AI
You’ve been sent here because you cited AI as a source to try to prove something.
See also:Stop citing AI by Stefan Judis
Chrome supports split views (behind a flag) by Stefan Judis
用 Chrome 打开 chrome://flags#side-by-side ,开启 side-by-side,就可以在 Chrome 里面分屏,除了在 tab 上操作分屏,还可以直接将链接拖到屏幕的两侧,也可以分屏。
cloudgazing.online
在云上涂鸦,蛮好玩的。
Banana Portal
好鬼畜的香蕉,笑死我了。
Animating URLs with Javascript and Emojis (09:20) by Matthew Rayfield
有点搞笑,哈哈哈。但也很有趣!(推荐看视频)
Matthew 的网站 也挺有趣的。
Adrift
漂泊之所 ⸺ 一个分享或阅读匿名疑虑的静默空间, 疑虑化作纸船,在共有的海面上悄然漂流。
把疑虑化作一只纸船,让其漂走,你也可以查看陌生人的疑虑。
Maze Fountain Pen
看起来很华丽的钢笔,也很好看。
Tutorial | Resource
Spinning up an Onion Mirror is Stupid Easy by Zach
作者为自己的网站搭建了一个 onion 镜像,看起来挺简单的。
onion 镜像是指通过 Tor 网络 访问的网站副本,通常带有 .onion 域名地址。
这些镜像作为替代访问节点,确保用户在主站点被屏蔽或不可用时仍能访问。
Running 1:1s for Engineers by Can Duruk
一对一谈话指南。
Plaintext Productivity by Michael Descy
本指南旨在记录我所采用的方法、使用的软件以及为提升工作效率和组织性所做的决策,这些实践帮助我优化任务优先级并保持对当前工作的专注。其中最关键的决定(首要考虑执行速度)是尽可能将思考内容和工作记录以 纯文本形式 保存 ⸺这正是「纯文本生产力」名称的由来。
作者特意选择用 Windows 系统,原因是 Windows 限制最多,如果在 Windows 都能跑通,在其他系统就更没问题。
如果你对使用尽可能依赖「纯文本」工作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下。
Code Related
Junior Dev Tip: "Scroll Up" by Alex Riviere
把错误信息附近的日志多看几行,错误原因就很明显了。
有时面对错误,「你真正需要的只是多花几秒钟,仔细阅读提示内容。」
Grid First, Flex Third by Alex Riviere
Grid 布局让容器元素掌控内容排布,而 flex 布局本质上依赖子元素定义自身宽度 ⸺ 这大多时候完全违背了排版的本意。
和 Zine#39::Prefer Gaps To Margins 的想法有点像,依赖父容器去控制排版、间距,而不是依赖子元素,排版起来或许会更简单一些。
也有点像是前端框架里的单向数据流的概念,数据都从父元素传递给子元素,避免父子元素同时去影响数据,使得数据传递更可控。
不过也不能盲从,什么布局适合就用什么。之后我会多尝试用用 Grid 布局。
Your URL Is Your State by Ahmad Alfy
文章介绍了如何使用 URL 来存储状态、什么状态适合用 URL 存储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使用 URL 存储状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致性。
Pikaday by David Bushell
一份关于 <input type="date"> 的使用指南。
See also:Reimagine the Date Picker by David Bushell
浏览器越来越强大,内置了很多功能,渐渐地或许可以减少对前端框架、组件库等的依赖。
See also:Browser APIs: The Web’s Free SaaS by Jim Nielsen
Use Cases for Field Sizing by Ahmad Shadeed
field-sizing 通常用于设置文本 <input> 和 <textarea> 元素的样式,使其能够根据内容自动调整尺寸,并在表单控件中输入更多文本时随之扩展。
我正好碰到了这个问题,我在页面右上角的下拉框里增加了两个选项,其中有两个比较长,剩下的比较短。<select> 的默认行为是,取选项里最长的一个作为 <select> 的宽度,这会导致我选择较短的选项时,下拉框会有一些多余的空间。
设置 field-sizing: content; 可以让 <select> 基于内容宽度设置自身宽度,选项短 <select> 就短;选项长 <select> 就长。非常好用的一个属性!
文章还给出了很多用例,感兴趣可以看看。
The Weird Parts of position: sticky; by Adam Rackis
不错的文章,讲了很多 sticky 定位失效的场景,对理解 sticky 蛮有帮助的。
不过我觉得,解决同一个问题,未必需要用 sticky 实现。与其纠结 stikcy 的各种「诡异」表现,不如用更容易理解和维护的实现。
Combining Scroll-Driven Animations with @starting-style by Bramus
@starting-style 用于定义元素在已加载页面上初次显示时,需要过渡的初始属性值。
Bramus 将它应用在滚动动画里,使得页面刚加载也有一个过渡动画,效果看起来很不错。他还用到了 @property,通过控制 @property 定义的值设置初始的状态。
Staggered Animation with CSS sibling-* Functions by PREETHI SAM
Why :is(::before,::after) doesn't work? by Temani Afif
:is() 这个伪类是在给选择器添加条件,而非选取其内部内容。
:is(::before,::after) :不是「选择属于某个元素的 ::before 、 ::after 」,而是「选择匹配 ::before 或者 ::after 的某个元素」。
button:is(::before) 意思是「匹配 ::before 的 button」,不存在既是 button,又是 ::before 的元素,所以这个选择器是无效的。
button:is(:focus) 是有效的,表示匹配 :focus 的 button,存在这样的 button。
写博客样式时偶尔也会碰到这个问题,现在明白了。
setHTML(), Trusted Types and the Sanitizer API by Ollie Williams
几个防御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攻击的 API 介绍,期待浏览器的全面支持。
High-Performance Syntax Highlighting with CSS Highlights API by Pavitra Golchha
常见的高亮做法是将需要高亮部分用 <span> 包裹,然后设置对应的颜色。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 <span> 插入到 DOM 里,会加重浏览器的渲染负担。
利用 Highlight API 可以选中内容高亮,::highlight() 伪类可以给对应的高亮部分设置样式,可以完成高亮,且避免大量插入 <span> ,渲染性能上会好很多。但也存在局限:只能作用于单一的文本节点、内容变化后不会动态更新,需要重新设置高亮范围、较旧的浏览器不支持。
The Inner Workings of JavaScript Source Maps by Manoj Vivek
JavaScript 源码映射的工作原理,不错的文章。
一个 sourcemap 文件大致如下:
{
"version": 3,
"file": "add.js",
"sourceRoot": "",
"sources": ["add.ts"],
"names": ["add", "a", "b"],
"mappings": "AAAA,OAAO,SAAS,IAAI,CAAC,EAAE;EACrB,OAAO,IAAI;AACb"
}
其中:
- file :是最终生成的文件名
- sources :是原始文件
- names :是这个文件记录的符号,可能是变量、函数等
- mappings :记录了 names 中的每个符号在哪个文件的哪一行哪一列。使用
;分隔,;也充当了换行符。使用 Variable-length quantity (VLQ) 编码,文章中关于这个编码解释得蛮清晰的。
pathLength makes makes SVG path animations easier to manage by Stefan Judis
关于 SVG 路径动画的介绍,看着蛮简单的。更关键的是生成一个好看的 SVG 路径。
作者还写了一份 Web Weekly,他写的周刊内容挺丰富的,也很有趣、好玩,推荐订阅!
例如最新的 Web Weekly #174 分享的几个博客网站,他们都开放设置不同的主题,而且设置起来很好玩。不少博客会做一个主题切换的功能,有的主题变化会非常大,有点 CSS Zen Garden 的感觉 ⸺ 相同的 HTML,但应用不同的 CSS。或许后面也可以尝试一下。
Programming principles for self taught front-end developers by Kilian Valkhof
好的代码千篇一律,差的代码各有各的差法。
⸺ 托尔斯泰(如果他是个软件工程师)
想必在编程生涯中会听过很多原则,例如: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You Aren’t Gonna Need It (YAGNI)、 Don’t Repeat Yourself (DRY)、单一职责原则、单一抽象层级……
这些原则都是开发者经历了很多之后总结出来的,有它们各自适用的场景,但如果代码写得不够多,可能不太能理解它们的使用场景,陷入 教条主义。
作者是一个自学前端的开发者,他总结了一些更具体的使用习惯,也解释了一些原则的使用。
例如:
- 三次法则 (rule of three)
- 先求运行,再求正确,最后求快 (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
- 单一职责原则
- 单一抽象层级
- …
推荐看看原文。
摘录
引入「三次法则」 ⸺ 这一真正可操作、务实的编程原则,优雅地融合了如何践行 YAGNI (You Ain't Gonna Need It)、 DRY (Don't Repeat Yourself) 和避免过早优化的核心思想。
「三次原则」指的是只有当同一段代码写了三次时,才应该进行重构或优化 。第一次编写代码时,直接写就完事了,让它能实现功能且仅实现功能。第二次发现需要相同代码时,你大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再稍作修改。而到了第三次不得不写时,你才需要审视现有的三个实现,将其泛化为一个能处理所有三种情况的单一实现。
其核心理念在于:当相同代码编写到第三次时,你已能清晰识别哪些是真正需要的通用功能,哪些部分可以进行简化和优化。经过三次实践后,你就能确定所需的「抽象层级」,并确保通用实现方案能完美适配所有三种用例。我随时都在「应用」这条原则 ⸺ 因为它简单到极致(毕竟数到三谁都会!),能在我即将过度设计时及时踩下刹车。
研读编程原则时,很容易遇到听起来极其严肃的各种「定律」和「规则」,但这些理论往往需要大量上下文才能实际应用。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将笼统的「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落实到具体的「三次原则」,对日常编码实践和代码质量提升会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在编写代码时,实际用于敲键盘的时间并不多。相反,我们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刚写完的代码或现有代码,通过理解推敲来决定后续要写的内容。因此代码越易于阅读和理解,我们就能越快地写出正确的代码。虽然快速且经过优化的代码很棒,但如果难以阅读和理解,从长远来看反而会拖慢开发速度。
我们渴望兼顾一切:既想快速编写正确的代码,又希望写出的代码性能优越。那么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抉择?
这里我推荐运用另一条原则:「先求运行,再求正确,最后求快」,该原则出自极限编程 (Extreme Programming) 创始人 Kent Beck。
编写代码时,随时可以自问:它能运行吗?若答案是否定的,就集中精力实现基础功能。其他因素统统靠后 ⸺ 先让代码跑起来。能运行?太好了!
但能运行的代码未必正确,因此接下来要问: 它正确吗?只要代码仍存在行为不符预期、测试未通过或无法处理输入等问题,就应专注于修正功能。只有当代码既能运行又行为正确时,才该考虑:它的速度够快吗?若效率不足,此时再着手优化性能。
这能帮你分清工作主次。先优化尚未运行或功能错误的代码纯属浪费时间,反正你都得重写这些代码,优化成果也将付诸东流。如果代码根本不能运行,就无需纠结错误代码是否正确 ⸺ 既然已确认存在问题,就该优先修复功能使其可用。
这一原则之所以如此实用,在于你可以随时仅通过观察代码(的行为)来应用它。你不需要预先规划任何内容,只需按顺序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并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那个。在相关时机到来之前,你可以完全忽略其他所有事项。
细想之下你会发现,这与「三法则」本质上是同一原则,只是应用在编程的不同层面。两者都帮助你聚焦当下任务,避免被尚不相关的其他问题分散注意力。
检查单一职责的一个小技巧是:用一句话描述某个函数/模块/类的作用。如果发现需要用「并且」来连接描述,那它很可能承担了多个职责,应该进行拆分。
某些迹象表明代码存在多重抽象层级,值得你关注:
- 描述函数功能时使用了多个「和」字。
- 对数据进行多次循环或遍历。
- 将「低层次」操作(如数据库访问)与业务逻辑混在一起。
The Web Animation Performance Tier List by Matt Perry
文章按照动画对性能的影响,对动画进行了分类。
考虑性能影响,还是要从浏览器的渲染流程入手,如果动画造成浏览器需要反复地布局(layout)、重绘(Paint)、合成(Composite),而这些工作又大多运行在主线程,就会导致动画性能不好。如果有的动画只触发合成,减少对主线程的占据,性能自然就更好。
:focus-within by MDN
这个 CSS 属性在表单里感觉挺有用的,能让用户清晰知道当前聚焦的位置。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screen readers by Ela Gorla
一些对屏幕阅读器的常见误解。
AI Related
AI's 70% Problem by Zed & Addy Osmani
Zed 团队访谈了谷歌 Chrome 开发者体验团队的 AI 和开发工具专家 Addy Osmani,探讨他提出的 AI 编程中的 「70% 问题」。
Addy 认为 AI 能帮你完成 70% 左右的编码工作,但剩下的 30%,如边界情况、和生产环境的整合、安全性等, AI 还不能带来效率上的提高。
他认为,如果当 AI 包办了编码、测试、review,那开发人员基本上不会接触到代码,此时代码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就像个黑盒,你实际不知道它在做什么。 AI 只是一种编码工具,开发人员还是应该理解代码做的事情,对自己产出的代码负责,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 AI 写的。
我看到现在有的人更多负责是写文档、规范,规划 AI 要做的事情,代码主要还是靠 AI 来写,有点面向文档开发的感觉。
我不太清楚这样的方法用于团队开发会如何,相当于大家都主要关注文档、review 文档?不管是代码还是文档,都会有一个理解的问题,文档是自然语言写的,自然语言相比编程语言,理解时可能更容易产生歧义,会不会更难维护呢?不过人也是将需求转化为需求文档,再基于文档编码,理解的问题本来就存在。
只是面向文档开发,对文档的准确性要求会更高吧,不然就像 Zine#43::Getting AI to Work in Complex Codebases by dexhorthy 描述的一样,文档的错误,会被不断放大,导致大量的错误代码。
Baby Shoggoth Is Listening by Dan Kagan-Kans
AI 流行以前,人们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此时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 变得很流行,人们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容在搜索引擎中更靠前,曝光更多; AI 流行后,人们都通过 AI 寻求答案,同样是的不是应该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容,在 AI 中曝光更多、权重更高?
于是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为 AI 写作?
如果有一天 AI 变成超级智能,超越人类,能够主宰人类,现在告诉 AI 我是谁,让它承诺以后记得我,不要杀我,会有用吗?
如果将来 AI 有能力复现一个人,那肯定也需要有大量关于这个人的数据,而为此在网络公开写作,公开尽可能多的关于个人的信息,或许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em…为 AI 写作,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如果你相信未来 AI 能重现人脑(而且你希望被复现),那或许你现在就应该开始为 AI 写作。
You Should Write An Agent by Thomas Ptacek
文章展示了如何写一个 Agent,代码量挺小的。不过「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弄懂,还是亲自写写看吧。
有些概念在抽象层面很容易理解。比如烧开水:加热然后等待。而另一些概念你必须亲身尝试才能真正明白。你以为自己懂得自行车的原理,直到你真正学会骑它。
Agentic Pelican on a Bicycle by Robert Glaser
Simon Willison 会使用 鹈鹕骑自行车 来测试模型的能力,不过这个测试是零样本测试(Zero Shot)。
Robert Glaser 则尝试让模型迭代多次去生成鹈鹕骑自行车的图片,看看多次迭代是否会有较大的提升。
从他测试的结果看,Claude Opus 迭代多次之后细节多了不少,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其他模型就不太行了。
多数模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创作思路。它们只是微调、修饰、增添细节。但基本构图 ⸺ 鹈鹕形态、自行车造型、空间关系 ⸺ 在第一轮迭代就已定型,之后基本冻结不变。
西蒙的零样本基准测试展示了模型首次尝试处理非常规创意任务时的表现。而主动性测试变体则揭示了另一面:模型评估和改进自身创意产出能力。事实证明,这完全是另一种技能。但 ⸺ 两者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
What’s the point of vibe coding if I still have to pay a dev to fix it?
氛围编程不过是那些想体验黑客感觉又不愿付出努力的人玩的角色扮演游戏罢了。
…vibe coding is just roleplay for guys who want to feel like hackers without doing the hard part.
Tool | Library
- NeoDB 一个书籍影视音乐游戏播客收藏与讨论的平台,使用 Fediverse(如 mastodon)或 Bluesky 账号登录。
- image-compare A web component for comparing images with a slider.
- sitemap.js Sitemap-generating framework for node.js
- image-dimensions Get the dimensions of an image
- spoilerjs 一个制作酷炫剧透效果的库。
- tasuku タスク — The minimal task visualizer for Node.js
- Perspective A data visualization and analytics component, especially well-suited for large and/or streaming datasets.
- FileMock 网站可以让你 Mock 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用于测试。
Emacs
- org-timeline Add graphical view of agenda to agenda buffer
- org-remark Highlight & annotate text, EWW, Info, and EPUB
- Standard Themes 3.0.0 把 Emacs 的亮色主题换成了 standard-light,蛮喜欢这个优化过的 Emacs 默认主题。
- 关于(中文友好)的 Org Mode 行内标记语法的设计想法征集 如果能解决行内标记语法问题就太好了。
- Emacs/Elfeed Discovery by John Rakestraw 从文章里知道了
view-lossage这个方法,可以查看 Emacs 中最近的按键输入。- Elfeed goodies Various goodies for Elfeed
- the following elisp code will allow you… 自定义 org-mode link。
- How I am deeply integrating emacs by Joshua Blais
- EmacsWiki Blog Carnival "Maintenance" by Andy Drop
- Emacs Carnival 2025-11 — An Ode to Org Babel 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使用 Org Babel 的。
- Quick Capture Safari content into a Denote file by Aimé Bertrand
-
Before: C-p C-k C-n M-^ ) C-j C-y M-r C-x z z M-2 M-f C-x C-s After: p k n g ^ ) j y g r . . 2 g f x s
一些话 | 摘抄
The fetch()ening by Carson Gross
Tracking My Reading and Books on Tap by John Rakestraw
说到这个,本周早些时候我偶然读到 Oliver Burkeman 在 Meditations for Mortals 中关于积压书单的绝妙建议。
[…]把你的待读书单视作一条河流,而非一个水桶。换言之:不要将积压的书单看作一个会逐渐填满 [甚至溢出] 的容器,认为清空它是你的责任;而应视其为从你身边流过的溪流,你只需从中偶尔撷取几本心仪之作,任其余书籍随波而去而不必心怀愧疚。
Thinking Out Loud About Thinking Out Loud by John Rakestraw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他们展示你初步的思考过程。
让他们看到你是如何通过多次修改 ⸺ 其中有些相当粗糙 ⸺ 才最终完成打磨后的成果。
See also: Zine#37::Experts have it easy
Why Engineers Can't Be Rational About Programming Languages by Steve Francia
每当一名工程师评估不属于「他们的」编程语言时,他们的大脑实际上在与他们作对。他们不仅仅是在分析技术权衡,他们还在思考一个尚不存在、对现有自我构成威胁的自我版本。 Python 开发者阅读关于 Go 性能的案例研究时,他们的大脑会悄悄地将每一个标记为需要中和的威胁。 Rust 拥护者看到相同的问题时,他们的默认模式网络会构建出「只有」Rust 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叙述。
我们并非在说谎。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的推理是合理的。这正是身份认同思维成本如此之高 ⸺ 且又如此隐形的原因。
赶稿 by 和菜头
心有什么变化?以前我的心在接受稿约之后会聚焦在两件事上,一是事情有多难,二是写出来如果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然后就会产生畏惧和回避,就会想尽办法拖延时间,靠截稿时间来督促动员自己。现在我的心只会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写什么,我甚至都不去想怎么写的问题。至于说写出来别人会怎么看我,如何评价这篇文章,我早就不关心了。
因为一方面我很清楚,自己写得是否满意和读者是否买账之间没有必然关联;另一方面,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让所有人同时满意,有一部分人喜欢,有一部分有所得就好,还有一部分人会批评,那就由得他们去了。为了防御批评而写作,那不是我的初衷,我也不打算那么去做,更不相信那么做了会有任何成效。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2025) by 和菜头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50 岁是一个大到无法想象的岁数,我也无法想象什么是老去。记得我还是个小学生,午睡时和父亲玩过一个游戏:父亲伸平手掌,让我捏他手背上的皮肤。捏起的皱褶需要等一会儿才会慢慢平复,他说:「这就是老,等有一天你也这样的时候,你就老了」。然后轮到他捏我的手背皮肤,手指才松开,皮肤就立即弹回原位。
我曾经为什么才是好的人生选择,什么是对的人生选择而苦恼焦虑,觉得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我也曾经坚信某一种人生才真正值得过活,某一种生活才会让自己真正满意,坚信必须去努力实现才有可能获得人生幸福。现在呢?现在我认为生命是一条河流,是河水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风景。随着河水一路漂流,一路相遇一路分离,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我要的幸福就在这无尽的流动之中,而不是在某一段河道,也不在于某一种流速,也不在某一处转瞬即逝的风景里。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什么破晚霞,还美成这样」 by 赖祐萱
在追霞人看来,霞是充满细节的。朝霞,由蓝调时刻开始,先是低调的蓝紫色,日光烧上了云的边,渐渐变成魔鬼红,而后金光起来,天就亮了。晚霞却是相反,起初多是金黄的日光,慢慢呈现不同的红调,有时橙红,有时绯粉,有时火红。夜越近,云的色彩越柔和,无论什么颜色,天都会暗下去,回归蓝调时刻。霞起霞落,是追霞人最期待的一天。
The real reason you're tired all the time… by Scott D. Clary
你总是感到疲惫的真正原因:不是你的工作量。而是那些未完成的事项。你没有回复的短信。你欠别人的道歉。你在回避的决定。你不断推迟的对话。这些东西在你的脑海中后台运行一整天,不断消耗你的精力。关闭这些未完成的事项。看着你的能量恢复。心理杂乱比体力工作更让人疲惫。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是其中一种释放大脑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个统一的地方记录所有你想做的、你要做的事情,记录完就可以不用在脑子里一直想,定期去翻看待办事项就好。
What’s a successful blog post? by Robert Birming
一篇成功的博文,就是被写出来的那篇。
别再犹豫,立刻发布。
None of Your Business by Matthias Ott
「画作已然存在。你喜欢与否,根本无关紧要。」
[…]
你不必非要喜欢自己的作品才能让它发挥作用。创作的核心不在于个人好恶。只要你是唯一的评判者,只要作品尚未公开,你的喜恶又有什么意义?换言之:只有能帮助他人或获得他人喜爱的创作,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任何试图在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价值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若无人见证便毫无意义。唯有通过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其真实价值才能显现。
因此,若你已倾尽全力完成创作,却因完美主义、惧怕评判或缺乏自信而不满意时,请自问:这份作品为谁而作?能否达成其使命?然后允许它存在、成长、进化、完善、消逝或闪耀。但前提是 ⸺ 先让它发挥作用。
Writing to refine my ideas and discover new ones by Protesilaos Stavrou
我注重的并非最终成果。探索的过程才是驱动力所在。 驾着小船驶向汪洋,不知将抵达何方海岸,只相信阿特拉斯这座巍峨山脉会始终托举着我开阔的视野。我的创作如同「湿画法」⸺ 这个源自艺术史的概念,画家选择在油画颜料湿润时直接涂抹于画布并完成修饰。颜料干透后便不再修改。最终呈现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连创作者也会感到惊喜。这意味着我一气呵成完成创作,或者说在思维高度集中的心流状态下,趁所有关联仍鲜活时完成。我不会花数日琢磨一篇文章。 若不能即刻下笔,说明脑中酝酿尚未成熟。必须静待更长时间,待其成形后方可提纯。
Slowing down and appreciating the little things by Protesilaos Stavrou
过去我常在写作或编程时播放背景音乐。后来我意识到,这是快节奏生活遗留下的不良习惯 ⸺ 我的身心渴求那种刺激,本质上已对其成瘾,无法忍受相对的宁静。
What I Crave from Blogs by Ibrahim Diallo
最打动人心的博客背后,永远站着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品牌形象,不是 SEO 策略,不是联盟链接工厂,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 带着认知偏见、生活烦恼、古怪脾性、高光时刻,以及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即便我未必认同其观点,但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才是我真正渴望的。 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声音,让网络空间不再像座无菌图书馆,而更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
所以,致那些仍在分享真实自我的博主们 ⸺ 那些不太考虑变现策略的人们:谢谢你们。你们的声音很重要。请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我在倾听,而且我知道不止我一人。
同感。
Outside sad is better than inside sad by Annie Mueller
我依然悲伤,但户外的悲伤胜过室内的忧伤。
置身户外的好处在于,你会感到自己变得渺小。而当你变得渺小时,悲伤也随之缩小。
If you don't tinker, you don't have taste by Ro
培养卓越品位的途径,就是广泛尝试不同事物,摒弃不喜之物,保留心仪之物。若从不尝试多样事物,就永远无法形成独到品位。
这里所说的品位,简言之就是能够精准分辨平庸与卓越的能力。
广泛涉猎,不断折腾,经过一番选择后,就会形成个人的品味。
See also:
- Listening Closely by Matthias Ott 折腾,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细节的专注。
- The stages of taste by Tracy Durnell
- Decision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rt by Tracy Durnell
You have to do the living yourself
日常生活的核心挑战并非是养成习惯、改变性格或实现潜能,而在于不断回归同一个问题 ⸺ 此刻做什么才能活出你向往的人生。
(Instead it’s a matter of coming back and back and back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you could do right now that would constitute living the way you aspire to live. )
Thanksgiving Message from Warren Buffett by Warren Buffett
摘录
Those who reach old age need a huge dose of good luck, daily escaping banana peels, natural disasters, drunk or distracted drivers, lightning strikes, you name it.
寿登高龄者需要极大的好运加持,日日避开香蕉皮、天灾、酒驾或分心司机、雷劈等种种意外 ⸺ 你能想到的厄运都得侥幸躲过。
But Lady Luck is fickle and - no other term fits - wildly unfair. In many cases, our leaders and the rich have received far more than their share of luck - which, too often, the recipients prefer not to acknowledge. Dynastic inheritors have achieved lifetim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the moment they emerged from the womb, while others have arrived, facing a hell-hole during their early life or, worse, disabling physical or mental infirmities that rob them of what I have taken for granted. In many heavily-populated parts of the world, I would likely have had a miserable life and my sisters would have had one even worse.
但命运女神反复无常 ⸺ 找不到更贴切的词 ⸺ 而且极为不公。很多时候,我们的领导者与富人获得的幸运远超应得份额 ⸺ 而受惠者往往不愿承认这点。那些继承王朝财富的人呱呱坠地时便实现了终身财务自由,另一些人却降生在人间炼狱,或更糟地带着先天残障,永远失去我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能力。假设出生在世界某些人口稠密地区,我很可能会过着悲惨生活,而我的姐妹们处境将更糟。
I was born in 1930 healthy, reasonably intelligent, white, male and in America. Wow! Thank you, Lady Luck. My sisters had equal intelligence and better personalities than I but faced a much different outlook. Lady Luck continued to drop by during much of my life, but she has better things to do than work with those in their 90s. Luck has its limits.
我生于 1930 年,健康健全,智力尚可,作为白人男性降生在美国 ⸺ 天呐!感谢命运女神垂青。我的姐妹们智商不逊于我,性情更胜一筹,命运轨迹却截然不同。虽然幸运女神大半生都眷顾着我,但九旬老朽已不值得她驻足。幸运终究有其边界。
One unpleasant reality: Occasionally, a wonderful and loyal CEO of the parent or a subsidiary will succumb to dementia, Alzheimer’s or another debilitating and long-term disease.
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是:偶尔会有母公司或子公司里杰出而忠诚的 CEO,最终因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长期衰弱性疾病而丧失履职能力。
Charlie and I encountered this problem several times and failed to act. This failure can be a huge mistake. The Board must be alert to this possibility at the CEO level and the CEO must be alert to the possibility at subsidiaries. Thi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I could cite a few examples from the past at major companies. Directors should be alert and speak up is all that I can advise.
查理和我曾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却未能采取行动。这种失误可能会酿成重大错误。董事会必须对 CEO 级别保持警惕,CEO 也必须对子公司层面的可能性保持警觉。这说来容易做来难;我可以举出几个大型公司过往的案例。董事们应当保持警惕并直言不讳 ⸺ 这是我唯一的建议。
During my lifetime, reformers sought to embarrass CEOs by requiring the disclosure of the compensation of the boss compared to what was being paid to the average employee. Proxy statements promptly ballooned to 100 -plus pages compared to 20 or less earlier.
在我有生之年,改革者们试图通过要求披露老板薪酬与普通员工收入的对比来 让 CEO 难堪。委托书声明随即从早先的 20 页以内膨胀至 100 多页。
But the good intentions didn’t work; instead they backfired. Based on the majority of my observations - the CEO of company “A” looked at his competitor at company “B” and subtly conveyed to his board that he should be worth more. Of course, he also boosted the pay of directors and was careful who he placed on the compensation committee. The new rules produced envy, not moderation.
但良好初衷并未奏效,反而适得其反。根据我的多数观察 ⸺ A 公司的 CEO 看到竞争对手 B 公司的薪酬后,会含蓄地向董事会暗示自己理应获得更高报酬。当然,他同时也提高了董事薪酬,并精心挑选薪酬委员会成员。新规催生的是攀比,而非节制。
The ratcheting took on a life of its own. What often bothers very wealthy CEOs - they are human, after all - is that other CEOs are getting even richer. Envy and greed walk hand in hand. And what consultant ever recommended a serious cut in CEO compensation or board payments?
加薪幅度逐渐失控,形成了自我循环。那些极其富有的 CEO 们 ⸺ 毕竟他们也是凡人 ⸺ 最常困扰的是看到其他 CEO 变得更富有。嫉妒与贪婪如影随形。又有哪位咨询顾问真正建议过大幅削减 CEO 薪酬或董事会报酬呢?
One perhaps self-serving observation. I’m happy to say I feel better about the second half of my life than the first. My advice: Don’t beat yourself up over past mistakes - learn at least a little from them and move on.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improve. Get the right heroes and copy them. You can start with Tom Murphy; he was the best.
或许有些自利的观察:我很高兴地说,我对后半生的感觉比前半生更好。我的建议是:不要为过去的错误过分自责 ⸺ 至少从中吸取些教训然后继续前进。想要进步永远为时不晚。找到正确的榜样并效仿他们。你可以从汤姆·墨菲开始;他是最棒的。
Remember Alfred Nobel, later of Nobel Prize fame, who - reportedly - read his own obituary that was mistakenly printed when his brother died and a newspaper got mixed up. He was horrified at what he read and realized he should change his behavior.
记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后来以诺贝尔奖闻名 ⸺ 据报道,他读到了自己错误的讣告,那是在他兄弟去世时报纸搞混了而刊发的。他对所读到的内容感到震惊,并意识到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
Don’t count on a newsroom mix-up: Decide what you would like your obituary to say and live the life to deserve it.
不要指望新闻编辑室的失误:想清楚你希望讣告如何评价你,然后活出配得上这样评价的人生。
Greatness does not come about through accumulating great amounts of money, great amounts of publicity or great power in government. When you help someone in any of thousands of ways, you help the world. Kindness is costless but also priceless. Whether you are religious or not, it’s hard to beat The Golden Rule as a guide to behavior.
伟大不在于积累巨额财富、赢得万众瞩目或掌握政府大权。当以万千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帮助他人时,你就是在改变世界。善意无需成本,却无价可估。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作为行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难以超越。
I write this as one who has been thoughtless countless times and made many mistakes but also became very lucky in learning from some wonderful friends how to behave better (still a long way from perfect, however). Keep in mind that the cleaning lady is as much a human being as the Chairman.
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也曾无数次考虑不周、犯下错误,但幸运地从杰出朋友身上学会了如何做得更好(尽管离完美仍有距离)。请记住:清洁工和董事长同样都是人。
I wish all who read this a very happy Thanksgiving. Yes, even the jerks; it’s never too late to change. Remember to thank America for maximizing your opportunities. But it is - inevitably capricious and sometimes venal in distributing its rewards.
祝愿每位读者感恩节快乐。是的,也包括那些混蛋 ⸺ 改过自新永远为时不晚。别忘了感谢美国为你提供了最大化的机遇,尽管这个国家在分配奖赏时 ⸺ 难免反复无常,有时甚至唯利是图。
Choose your heroes very carefully and then emulate them. You will never be perfect, but you can always be better.
谨慎选择你的英雄榜样,然后效仿他们。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总能不断进步。
Making Space by Matthias Ott
有时候要让某个元素在混音中更突出,与其调高它的音量,不如调低其他所有元素的音量反而更有效。
格雷戈里将这种差异称为加法思维与减法思维之别。无论是混音、设计还是任何创造性工作,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采用加法思维 ⸺ 想要突显某物时就不停堆叠:更厚重、更庞大、更鲜艳、更强烈、更响亮、更花哨。但我们创造的每件作品都存在于与其他元素的关联中,都置身于特定语境。正是这种语境 ⸺ 这种 对比关系 ⸺ 决定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关键在于你为事物创造多少施展空间。但空间的悖论在于:你无法添加空间,只能开拓空间、揭示空间、释放空间。要实现这点,就必须移除那些侵占空间的冗余之物。你必须做减法。
“But I didn’t know” by Seth Godin
经验的价值不言而喻。如果事情很重要,千万别雇佣新手。
有一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意识不到,对于新手来说,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导致考虑不周。所以,如果事情真的很重要,就应该交给经验老到的人。
Personal Business by Charles Broskoski
经营个人事业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怀有真挚热情,愿意倾注心血提供品质卓越又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和/或体验。这种事业模式既能滋养社群,又被社群所滋养。就像街角那家代收包裹的杂货店,存在时间比你记忆还久的餐馆,或是你总爱进去聊几句的小商铺。这些特质并非刻意为之(尽管确是优势),而是源于经营者的个性 ⸺ 他们充满魅力,热爱自己的事业。或许最重要的是,个人事业的规模恰到好处。它不必是小本经营,但发展节奏应该以自身韧性为优化目标,而非追求市场垄断。
多媒体
视频
那些劝你来新疆的人,根本没告诉你…… (24:32) by 小鹿 Lawrence
喀什给人一种异国风情。
用生命做视频?00 后的博主都在做什么? (18:51) by 影视飓风 & 神奇阿宇 Ayu
Cool!能看出来 Ayu 真的很热爱自己做的事情。
- 《K歌之王 AIR (Day Version)》陈奕迅 Eason Chan with The Heritage Orchestra【Official MV】 (04:42) by 陳奕迅所長
播客
- E087 该如何面对你,我的智力天花板 (59 mins) by 虚实之间 True Imagination
- 魔术大师刘谦×罗永浩!你所不知道的刘谦 (268 mins) by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刘谦最开始做魔术师的时候,自己弄了门户网站,尽管只有自己一个,但虚拟了很多个同事,衣服是 Gucci 的西装,整体给人感觉很专业和高端。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专里「灌输」的概念。
关于「灌输」
早些时候,迈克•马克库拉就教过乔布斯「灌输」这一招。要知道,人们会根据封面来评判一本书的好坏 ⸺ 同理,苹果产品漂亮的外部装饰和包装也能说明里面是个好产品。无论是迷你 iPod 还是 MacBook Pro,苹果用户都很享受这种感觉:打开精致的盒子,产品总是以迷人的方式躺在里面。「史蒂夫和我在包装上花了很多时间,」艾弗说,「我很享受打开包装的过程。一旦拆包被设计成一种仪式般的程序,产品也就变得特殊起来。包装就像一座剧场,它能够制造故事。」
马库拉把自己的原则写在了一页纸上,标题为「苹果营销哲学」,其中强调了三点。第一点是共鸣 (empathy),就是紧密结合顾客的感受。「我们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第二点是专注 (focus)。「为了做好我们决定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拒绝所有不重要的机会。」
第三点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原则,有一个让人困惑的名字,灌输 (impute)。这涉及人们是如何根据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传达的信号,来形成对它的判断。「人们确实会以貌取物,」他写道,「我们也许有最好的产品、最高的质量、最实用的软件等等,如果我们用一种潦草马虎的方式来展示,顾客就会认为我们的产品也是潦草马虎的;而如果我们以创新的、专业的方式展示产品,那么优质的形象也就被灌输到顾客的思想中了。」
在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十分关注 ⸺ 有时甚至过度关注 ⸺ 营销策略、产品形象乃至包装的细节。「当你打开 iPhone 或者 iPad 的包装盒时,我们希望那种美妙的触觉体验可以为你在心中定下产品的基调。」他说,「这是迈克教我的。」
- 努力未必是有结果的,如果为了一个很可能达不到的目标,痛苦地逼着自己努力,那最后可能打击很大;与其如此,不如快乐地去尝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最后没有结果,也比努力后没有结果快乐。
- 相比目标,更重要的是过程
- 当睡前故事听
- EP25.顶楼连环案-藏在面具后的杀戮人格 (56 mins) by 不吱声
- EP50.汕头宾馆人头案 (57 mins) by 不吱声
EP59.天麻劫-1980年老荒山无头男尸案 (56 mins) by 不吱声
听的时候,有种进入了大雪深山的感觉。
音乐
最近没事就听 Cleo Sol 的专辑,想安静一些就会听 Beethoven: Piano Sona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