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39
琐碎二三事
最近用 kindle 看书,它买回来到现在已经很久了,之前一直放在角落积灰。
可能是放着太久没用,电池损耗比较多,估计现在充一次电能用 5 天左右吧,以前应该是可以用更久的。
kindle 也已经退出中国,电子书推送的服务也早就停了,怎么把书存到 kindle 是个问题。
一个办法是通过 usb 连接传输,但是 kindle 比较老,接口还是早期的 Micro-B 接口,连上 mac mini 后,不知道是线的问题,还是 kindle 的硬件问题,总之无法识别出来。
但我想起来 kindle 上可以打开一个浏览器,于是我本地用 browser-sync 开了个服务,将电子书挂载上去,再通过 kindle 访问页面。
点击对应的电子书,下载成功了!也挺方便。
算起来,这台 kindle 到如今都 11 年了,核心功能依旧能很好的运作,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还得好好珍惜。
住的地方最高的楼层是 31 楼,算是这附近比较高的建筑了,一天突发奇想,既然它这么高,如果去到顶层,应该视野挺开阔,是个看晚霞的好地方吧。
于是便乘电梯去到了 31 层,通过安全门去到了天台,果然视野很开阔,以后要是 预测 有晚霞,就可以上了看看了。

最近经常听到关于稳定币的讨论,平时跑步听的播客也涉及一些。
对稳定币并不了解,但听起来将会是未来的发展的一个潮流,或许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
最近也对博客样式做了一些改造,例如添加了返回顶部的功能。
感兴趣可以翻翻 [[Denote query for ‘20250408T151102’]]。
News | Article
Blaugust 2025 is Coming!
在订阅列表里看到了 Blaugust 2025 starts August 1st,从而了解到 Blaugust 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在 8 月份,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每天更新博客文章。
感兴趣不妨参与一下~
输掉 Blaugust 的唯一方式是不参与。
I want an iPhone Mini-sized Android phone!
作者喜欢小屏手机1(我也是!),但是目前手机厂商基本不会出小屏手机,大概是主流消费者都喜欢大屏的。
小屏的好处是轻便,和现在这些动辄 200g 的手机相比,拿在手上仿佛没有重量一样。
作者发起了一个投票,召集小屏手机爱好者,然后去向手机厂商「施加压力」,不知道他会不会成功,且投一票再说。
如果作者成功了,希望国内能买到 _(:3 」∠)_
The Day You Became A Better Writer
作者上了写作课后,从一个糟糕的写作者变成了以好的写作者,总结下来就是:
保持简洁,删除多余的词,写短句。
摘录
我参加了一天的「商务写作」课程后,从一个糟糕的写作者变成了一个好写作者。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竟然如此简单。我会告诉你主要的技巧,这样你就不用浪费一天时间去上课了。
商务写作讲究清晰和说服力。
主要技巧就是保持简洁。
简洁的写作更具说服力。
五句话的好论点比一百句话的精彩论点更能打动人。
别抗拒这个事实。
简洁就是去掉多余的词。
不要写「他非常高兴」,当你可以写「他高兴」时。
你以为「非常」这个词能增加什么,其实没有。
修剪你的句子。
幽默写作很像商务写作,都需要简洁明了。
主要区别在于用词选择。
写幽默时,别用「drink」,可以用「swill」。
你的第一句话要吸引读者。
回去看看我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我改写了十几次。
它能激起你的好奇心。
这就是关键。
写短句。
避免在一句话里表达多个想法。
读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聪明。
了解大脑如何组织思想。
读者理解「男孩打了球」比「球被男孩打了」更快。
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先想象动作的主体(男孩)比先想象动作(打)更容易。
所有大脑都是这样工作的。(注意我没说「所有大脑都是这样工作」的说法?)
就是这样。
你刚刚学会了 80% 的优秀写作规则。
不用谢。
you don't need a grand life to blog
作者原来写博客总是在追求一些宏大,深刻的主题,导致写作很困难,因为需要逼迫自己呈现一些非凡的意义。
后来他开始从身边的世界收集词句,它们逐渐展开,绽放成一篇别人可以阅读的博客文章,慢慢写作变得轻松了许多。
我开始从周围的世界收集词句 ⸺ 来自对话的随机片段、书籍和歌曲的摘录、稍纵即逝的记忆 ⸺ 我会立刻把它们记在一本随身笔记本里,方便以后回顾。
对我来说,这就是写作的美妙之处 ⸺ 我从一个看似边缘的、贴近生活的个人片段开始,它逐渐展开,绽放成一篇别人可以阅读的博客文章。
将平凡转化为意义,这其中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提供一种看似普通的视角,却发现它对你来说比预期更有分量。
我从生活中捕捉到的这些小片段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足以让我想要分享。
随着时间推移,我写作时的抵触减少,节奏感增强。
我开始坚持写作,即使在那些觉得无话可说的日子里。
反过来,我对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关注。
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变得值得书写。
平时看一些博客,吸引我的也不是那些大道理和意义,而是作者那些生活的片段,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或许平凡,但也有趣,也动人。
你不需要拥有辉煌的人生才能写作。
你需要的是当下的存在感。关注力。
彻底愿意辨别自己生活中的细节:在安静时刻问自己的问题,让你沉思的对话,想要理清的复杂情感。
我发布的内容并非全部都是开创性的, 但我知道它是真诚的。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LLM Daydreaming
作者提出了一个 LLM 白日梦循环 (day-dreaming loop, DDL) 的想法:
尽管具备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大型语言模型尚未取得真正的突破。
问题在于原因何在。
一个原因可能是它们缺乏人类思维的一些基本方面:它们是固定的,无法从经验中学习,并且没有用于背景处理的「默认模式」,而这正是人类自发洞察的来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白日梦循环 (DDL, Day-Dreaming Loop):一个后台进程,持续从记忆中采样概念对。
生成模型探索它们之间非显而易见的联系,评判模型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想法。
这些发现被反馈回系统的记忆中,形成一个复合反馈循环,新的想法本身成为未来组合的种子。
蛮有趣的想法,这样,LLM 或许能跳脱固定的训练数据,从而自己产生一些想法吧。
BTW,作者博客的设计很不错,推荐去看看。
分享一些我觉得好的设计:
- 作者文章的样式风格有点像是一篇论文,往往开头会有一个概要,应该是作者自己写的,而不是 LLM 生成的,可以帮助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 页面有个设置功能,有明暗主题,阅读模式,弹窗等配置,照顾了不同需要的用户。
- 搜索功能做得也很酷,而且也挺简洁的,直接就是用 google 去搜索。
- 旁注也很不错,有箭头会指向旁注在文章的位置,有的旁注很长,如果屏幕足够大,旁注还会自动扩展到屏幕高度,方便你查阅。
- 文章里一些折叠的内容,如果你 hover 一段时间,也会自动展开,或许是觉得你对内容好奇。
- 目录展示了进度和当前坐在位置,类似面包屑,你可以点击去到对应的位置。在手机上,目录是位于底部的,让读者能方便地知道自己目前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也可以方便地跳转。
- 回到顶部的功能也有细节,有过渡效果;如果你滚动得不多,默认不会显示,但如果你移动到那个位置,就会显示出来。对于不需要的读者而言,减少了干扰。对于需要的读者,也提供了入口。它自动出现的位置也比较靠后,可能暗含了希望读者多看一些内容的想法吧。
- 标题的排版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层级结构。
但也有一个缺点,作者的内容太丰富了,东西很多,看起来会有点杂乱,容易让人分心。
My favorite use-case for AI is writing logs
作者很喜欢的一个 AI 功能是 PyCharm 中的代码补全的功能,它可以很好地生成打印日志。
一个足够小,小到能够在本地运行,响应速度快,只处理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的 LLM 也是很有用的。
更多
- 不硬刚的破局艺术
- 「你有目标吗?」
- 告别深夜的「不甘心」
- 是我容人能力太低了吗?
- 与其检讨自己,不如责备他人
- 唱戏机卡里面的抽象文件大赏
-
一个不错的期刊,每期只有 5 篇文章,文章的质量我觉得还不错。
如果是外文还会翻译一个中文版本。
不过我还是推荐去看看原文,原文的排版往往都不错,可能还会有一些有趣的交互,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文章。
Cool Bit
Quote/0
一块小尺寸的水墨屏,可以展示 2 ~ 3 行的信息,通过手机 NFC 可以打开应用查看具体内容。
挺有趣的产品。
The most otherworldly, mysterious forms of lightning on Earth
我们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电路:雷暴是给它充电的电池,闪电则是流经其中的电流。
在地面上,当闪电劈裂并击中地面,或在雷云深处照亮时,我们能看到这个电路的证据,但在云层之上,高空中隐藏着一个秘密的电气动物园,里面充满了精灵、妖精和喷射光。
这些奇幻的名称指的是在雷暴期间发生在地球高层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称为瞬态发光事件 (TLE, Transient Luminous Event)。
很神奇的闪电,看起来像是红色的水母浮在空中,感兴趣可以看看。
pointer pointer
网站会生成一张照片,里面的人会用手指着你的鼠标位置。好玩。
kite
kagi 推出的服务,希望整理有价值的新闻。
感觉类似 Hacker News,不过它有更多技术之外的信息。
内容分类不少,虽然一个分类下也就 10 条信息,还是会带来一点信息焦虑感。
支持 RSS。favicon 也挺可爱的。
世界并非回音壁。
真相诞生于不同观点与视角的碰撞 ⸺ 这正是我们区分信号与噪音的方式。
我们追求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透明度,并欢迎您贡献多元视角。
这种多信源模式有助于超越单一观点,呈现完整图景。
Kite 聚合全球数千家(社区精选)新闻源的公开 RSS 订阅,将其提炼为一份完美的每日简报。
您只需 5 分钟即可掌握所有关键视角与时间线。
仅此而已。
无需无尽滑动,不被劫持注意力。
因为我们值得更好的体验。
AI Keys
一个 codepen demo。
用 AI?5 个按键就够了 :P
Microsolf Building 3
微软 3 号楼的全景漫游,这栋建筑已经拆了,简单看了看,基本上每个工位上都会有一块白板。
see also:
Tutorial | Resource
How does a screen work?
文章通过图文解释显示屏的工作原理。
Animate UI
一个完全动画化的开源组件库,使用 React、TypeScript、Tailwind CSS、Motion 和 Shadcn CLI 构建。
发生关系前,怎么判断对方有没有感染性病?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告诉大家,通过外表体征判断性病,真的非常局限。
不管是哪种性病都有潜伏期,像艾滋病早起根本无法察觉。
在性越来越自由的年代,想要避免性病,首先自己要足够警惕,发生关系前去做婚前检查。
几乎所有的性病都能通过婚检查出来,不要担心一个检查影响你和伴侣的关系。
其次,对待感就有请忠诚一点,大部分的性病,都来自不正当的性关系。
Series of posts on HTTP status codes
为了养成定期写作的习惯,我决定围绕最喜爱的主题之一 ⸺ HTTP 与网络服务 ⸺ 撰写系列文章,这应该会很有趣。
最初计划为每个 HTTP 状态码单独撰文。
起草完前几篇才发现,IANA 页面竟列出了 68 个官方状态码,远超预期。
但既然开了头,我打算看看能否坚持完成。
How I keep up with AI progress (and why you must too)
生成式 AI 是我有生之年见证的发展最迅猛的技术,同时也恰恰是最被严重误解的领域。
[…]
最常见的认知误区要么是低估(「全是泡沫,终将破灭」),要么是高估(「我不再需要程序员了」)。
这些思维定式源于对技术及其发展轨迹缺乏扎实的理解。
要清晰理解人工智能出人意料地困难。
我们正身处信息污染最严重的环境之一。
若不主动甄别,你很可能会接触到大量夸大或贬低 AI 能力的错误信息。
为此,我精选了一系列信息源,构建出我认为平衡且健康的信息渠道。
如果你刚接触这个领域,不妨将其视为理想的入门指南。
Exploring JavaScript (ES2025 Edition)
截止到 2025 的 JS 语法介绍,可以当作语法的快速查询手册。
Context Engineering Template
最近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出现比较频繁,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实现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模版。
Prompt Engineering vs Context Engineering
Prompt Engineering
- 侧重于巧妙措辞和特定表达方式
- 任务表述方式受限
- 如同给人递便利贴
Context Engineering
- 提供全面语境的完整系统
- 包含文档、示例、规则、模式及验证方法
- 如同撰写包含所有细节的完整剧本
Code Related
new Date("wtf")
一些关于 JS Date 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窥见 Date 的复杂性。
Prefer Gaps To Margins
多用 gap,少用 margin,由父元素控制子元素的布局,这样可以减少一些 margin 带来的麻烦,例如不用特意去除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元素的 margin。
see also:No Outer margin
Using await at the top level in ES modules
top level await 的使用介绍。
Writing Code Was Never The Bottleneck
尽管 LLM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代码的门槛,但作者认为写代码并不是编程的瓶颈,理解代码、review、测试、调试、团队中的协调和知识共享这些才是。
LLM 或许可以在 review、测试、调试等方面提供帮助,但目前理解代码这些还是得靠开发人员。
摘录
LLMs 改变了工作负载 ⸺ 但并未消除它。
像 Claude 这样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实现的速度。
但结果往往是更多的代码流经系统,给负责审查、集成和维护的人带来更大压力。
这一点在以下情况下尤为明显:
- 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们提交的内容尚不清楚。
- 生成的代码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打破了既定的规范。
- 边缘情况和意外的副作用并不明显。
我们最终陷入了这样一种情况:代码更容易生成,但验证起来更复杂,这并不一定能让团队整体上更快。
「代码最大的成本是理解它 ⸺ 而不是编写它。」
LLMs 减少了生成代码所需的时间,但它们并没有改变推理代码行为、识别细微错误或确保长期可维护性所需的努力。
这项工作在审查者难以区分生成代码和手写代码,或难以理解为何选择某个特定解决方案时,可能更加具有挑战性。
团队仍然依赖信任和共享的上下文。
软件工程一直是协作性的。
它依赖于共享的理解、一致性和指导。
然而,当代码生成速度快于讨论或审查的速度时,团队有可能陷入一种假设质量已保证而非实际确保质量的状态。
这会给审查者和指导者带来压力,可能以更微妙的方式拖慢进度。
How I build software quickly
作者编程的一些经验,挺中肯的,推荐一读。
摘录
关于代码质量的追求:
一般来说,我个人的经验法则是目标是达到 8 分(满分 10 分),并且按时交付。
代码质量不错,能完成它的工作。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没有重大缺陷。
而且是按时完成的! (说清楚点,我是以此为目标,但并不总能做到!)
不过,这也取决于项目 ⸺ 有时我希望得到完美分数,即使会延迟;有时我则匆忙写出有缺陷的代码。
在开发的时候,可以先快速实现一版「草稿」,验证想法。
草稿的好处:
- 它能揭示「未知的未知」。 通常,原型会发现一些我无法预料的问题。尽早发现这些问题总是好的,而不是在我完善了最终可能被废弃的代码之后才发现。
- 许多问题会在粗略草稿阶段消失,我根本不需要去修复它们。
- 这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 我不会去修复代码库中其他部分的问题,也不会担心完美的函数名称。我是在快速完成这个粗略草稿,以更好地理解问题。
- 这有助于我避免过早抽象。 如果我急于让某个丑陋的东西能运行起来,我就不太可能去构建某种复杂难懂的抽象。
- 这使得向他人传达进展变得更容易,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通常能更准确地估计完成时间,因为我大致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其次,我可以演示一些成果,这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理解我正在构建的内容,并提供更好的反馈。这些反馈可能会改变工作的方向,越早知道越好。
构建草稿的时候做的事情:
- 专注于关键决策。 有些选择,比如编程语言的选择或数据库模式设计,以后很难更改。粗略草稿阶段是我探索这些问题的好时机,确保自己没有把自己困在一年后会后悔的选择里。
- 记录临时方案。 每次我走捷径时,都会添加一个 TODO 注释或同等标记。后来,当需要打磨时,我运行 git grep TODO 来查看所有需要关注的地方。
- 从「上到下」构建。 先构建顶层 ⸺ 我想写的「理想代码」或希望存在的 API ⸺ 而不是先构建「底层」。从使用方式出发更容易做出正确的 API 决策,也更容易收集反馈。
避免在代码中迷失,漫游。
但还有另一种干扰:我开始在代码中漫无目的地游走。
我一开始在做一件事,两个小时后却在改完全无关的东西。
也许从理论上讲我在提高生产力、改进代码库,但我被分配的那个 bug 却没有被修复!
我「迷失在细节里」!
解决办法:1.设置定时器,定时器响了一定程度可以提醒自己,把自己拉回来 2. 结对编程
改动一些东西的时候,最好是小而集中的改动,而不是大范围的改动。小的改动有这些优点:
- 它们通常更容易编写,因为需要记住的内容更少。
- 它们通常更容易审查。
- 这减轻了团队成员的认知负担,使我的错误更容易被发现,通常也意味着我的代码能更快被合并。
- 如果出现问题,它们通常更容易回退。
- 它们降低了引入新漏洞的风险,因为你一次更改的内容较少。
其他有用的技能:
- 阅读代码 无疑是我作为程序员学到的最重要的技能。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这项技能!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帮助:调试更容易,因为我能看懂某个函数是如何工作的,第三方依赖中的错误和糟糕的文档也不那么可怕了,它是学习的重要来源,等等。
- 数据建模 通常很重要,即使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也值得。使无效状态无法表示可以防止一整类错误。数据库模式设计错误以后可能会带来各种麻烦。我认为花时间仔细设计数据模型是值得的,尤其是当数据需要持久化或交换时。
- 脚本编写。 能够熟练地编写快速的 Bash 或 Python 脚本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效率。我每周都会写几个脚本来处理各种任务,比如排序 Markdown 列表、清理一些数据或查找重复文件。我强烈推荐 Bash 使用 Shellcheck,因为它能捕捉许多常见错误。LLMs 通常擅长这些脚本,尤其是在不需要特别健壮的情况下。
- 调试器 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没有什么能替代一个合适的调试器。它让理解程序的运行状况变得容易得多(无论有没有错误!),并且很快就比基于 print() 的调试更快。
- 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 如果我在一个问题上卡住了,毫无进展,我可能应该休息一下。这种情况我经历过很多次:我为一个问题挣扎了几个小时,离开几分钟,回来后五分钟内就解决了它。
- 优先选择纯函数和不可变数据。 函数式编程风格能消除许多错误,减少思维负担。它通常比设计复杂的类层次结构更简单。虽然不总是实用,但这是我的默认选择。
Two Simple Rules to Fix Code Reviews
最小化响应时间。
当收到了 code review,尽快 review 完,不要让被 review 的人等太久。
时间长了,开发者对于代码的上下文可能就丢失了,恢复上下文也需要不少时间。
每条评论必须包含明确的「因为」条款
让你的评论有理有据。
始终如一地执行这条规则(无一例外),能确保修改原因得到清晰传达;
如果你无法提出明确的「因为」2条款,那么这个评论很可能本就不该留下。
摘录
人们常常会忍不住开始忽视规则 ⸺ 其他任务似乎优先级更高,作者的提交需要大量改进,此时不把代码审查作为最高优先级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人们往往忽略的是:高级或资深工程师的行为会奠定团队文化。
其他资历较浅的工程师会观察你的做法,并开始效仿你的行为模式,只是程度较轻。
没错,你正在审查的那个复杂大改动确实需要更多时间。
但如果你花两天才抽空审查,其他人就会把这视为常态,于是现在连小改动也可能要等上好几天。
战胜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强迫自己遵守这些规则:快速响应,并始终说明原因。
即使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你也将建立起一种文化 ⸺ 将代码审查视为强大工具而非必须跨越的障碍。
Next Level CSS Styling for Cursors
使用 JS 实现自定义光标。
Tips for making regular expressions easier to use in JavaScript
作者用一个正则表达式作为示例,分享了一些让正则表达式更易懂、易用的技巧。
A guide to Scroll-driven Animations with just CSS
不错的教程,清晰易懂,教你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 scroll-driven 的动画。
主要考虑 3 个部分:
- 目标元素 (target):页面上要进行动画处理的元素
- 关键帧 (keyframes):用户滚动时元素发生的变化
- 时间轴 (timeline):决定动画进度的因素
Printing the web: making webpages look good on paper
一些关于页面打印样式的技巧,挺全面的。
我也写过一篇:[[Denote query for ‘20230531T135603’]]。
Tool | Library
-
将任何视频文件转换为一个优化的 animated GIF。
-
修复无效的 JSON 文档。
-
从命令行访问大型语言模型。
-
Hurl 是一个命令行工具,用于运行以简单纯文本格式定义的 HTTP 请求。
它可以链式请求,捕获值并对响应头和响应体进行查询评估。
Hurl 非常多功能:既可用于获取数据,也可用于测试 HTTP 会话。
-
分析 npm 包的依赖,并绘制关系图。
-
Upyo 是一个简单且跨运行时的库,用于通过 SMTP 和各种邮件服务商发送电子邮件。
它支持 Node.js、Deno、Bun 以及边缘函数环境运行。
-
在网页上绘制翻页书,蛮有趣的。
你需要绘制每一帧的图案,最后连在一起变成 GIF 播放。
-
对于理解动画的 keyframe 状态或许有帮助。
将任何 CSS 关键帧动画转换为交互式图表。
-
一个用于编辑 URL 参数的 Chrome 插件。
在 Chrome 中编辑 URL 参数的最智能方式。
自动检测参数类型并为每个参数提供最佳输入框。
- 一些 web components
Emacs
- better-org-habit.el 一个优化 habit 视图的工具,把习惯变成了游戏,cool。
- Fault-tolerant Org Links
- emacs-everywhere 将任意输入框的内容转换成在 Emacs 内编辑,在回填到输入框中。
- Advice To A New Emacs User 「最佳建议就是摸索前进,做对自己来说最简单的事情」。
- M-x apropos Emacs 使用 embark 替换 which-key 的
C-h
,从而可以模糊查询快捷键。 - Emacs Writing Studio 为进行研究、撰写和发布文章、书籍及网站的作者提供的 Emacs 配置。
- mct.el 增强默认的 Emacs minibuffer 补全界面。
- Carnival Emacs 博客嘉年华。3
一些话 | 摘抄
Not smart vs. stupid
不聪明是一种被动行为,可以通过学习、经验和思考来纠正。
愚蠢是主动的,是那些本应或本可以知道更好,却仍决定做出自私、冲动或危险行为的人的所作所为。
隐说 NO.9 反思与过度反思
伯纳德·威廉斯认为,这种无所不在的反思会威胁和摧毁很多东西,因为它会把原本厚实的东西变得薄瘠。
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找到一些办法,避免陷入过度反思,这是当代生活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常对学生说起这个 ⸺ 我正好是教哲学教反思的 ⸺ 我跟学生说,他们要尽可能地去做实际的事,这实际的事什么都包括,包括生产劳动,包括养孩子,包括踢足球或打篮球。
要靠比较厚重一点的生活把反思托起来,否则,反思会飘起来,我们会飘在反思里。
#3 - 加速的时代、迷失的个体与向外寻找的治愈方式
当一个人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发呆、散散步,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与生活对话的间隙。
我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个「间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停顿。
而我对于生活的感知和记忆,大多数就是来自于这个「停顿时刻」。
我会在那些时刻里,去感受窗外的风、天上的云、路上的人,也会感受我自己的心情。
当我失去这些停顿时,我的生活被加速了一般。
我每天拼命地往前跑,而某一刻我问自己:这一路我跑了多远呢?我竟想不起来过去这半年发生了什么,只记得自己一直在跑。
Twenty Books that Have Stayed With Me
我见过的一个列书单的提示如下:
选择 20 本一直伴随你或影响过你的书。
每天一本,连续 20 天,顺序不限。
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评论,只展示封面。
The sound of inevitability
持有必然主义世界观的人认为,他们所预见的未来必然会到来。
由此相对直接地推断出,唯一合理的应对方式就是尽你所能为那个未来做好准备。
这是一种极佳的框架方法。
任何与你对未来的看法不同的人都可以被轻描淡写为「忽视现实」,而唯一值得参与的对话是那些已经接受你前提的对话。
[…]
这些都是科技界的一些大人物,他们都以非常特定的方式来构建对话。
问题不再是「这是你想要的未来吗?」,而是「你将如何适应这个不可避免的未来?」。
还要注意其中带有威胁性的语气,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暗示,鼓励你随波逐流,否则你将会与远超你理解范围的可怕力量作对。
我并不相信 LLMs 就是未来。
我当然也不相信它们是我想要的未来。
但我最确定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样子有选择权,也可以选择如何利用机器去构建它。
不要让必然主义来框定论点,剥夺你的选择权。
思考你想要的未来,并为之奋斗。
Many relationships would be a lot healthier if…
如果我们把诚实、开放和直接的沟通浪漫化,而不是理想化一个能够直觉了解你所有需求的伴侣,许多关系会更加健康。
你不需要一个能读懂你心思的人,你只需要一个愿意在你说话时倾听的人。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Early-2025 AI on Experienced Open-Source Developer Productivity
当开发者被允许使用 AI 工具时,他们完成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增加了 19% —— 这一显著的减速与开发者的信念和专家的预测相悖。
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令人震惊:开发者预期 AI 会使他们加快 24% 的速度,即使在经历了减速之后,他们仍然认为 AI 使他们加快了 20% 的速度。
The lethal trifecta for AI agents: private data, untrusted content,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如果您是使用工具化 LLM 系统的用户(您也可以称之为「AI 代理」),必须充分理解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组合风险。
忽视这一点可能导致攻击者窃取您的数据。
这三种致命能力的组合是:
- 访问您的私有数据 ⸺ 这本来就是工具最常见的用途之一!
- 暴露于不可信内容 ⸺ 任何可能让恶意攻击者控制,且会传给你的 LLM 的文本(或图像)。
- 以可能被用于窃取数据的方式进行外部通信的能力(我常称之为「数据渗出」,但不确定该术语是否被广泛理解)。
如果你的智能体同时具备这三个特性,攻击者就能轻易诱骗它访问你的隐私数据并发送给攻击者。
27 Notes On Growing Old(er)
摘录
美国诗人 George Oppen 说过关于变老我最喜欢的话:「发生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多么奇怪的事啊。」
我钟爱这句话如何唤醒了被困在衰老躯体里那个困惑孩童的主观感受;
一个男孩盯着自己枯槁的双手,茫然不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到中年最诡异之处,正如年过四十者所知,在于衰老并非匀速发生。
它不会给你适应的时间缓缓推进,而是先麻痹你的警觉,再骤然加速突袭。
就像突然被抛入陌生世界,你难免自问:我怎会沦落至此?
人们总说年龄只是个数字,但数字其实相当重要。
这个数字能让你大致了解自己处于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中的哪个位置。
我只是想说,你或许该留意一下它。
「为了诞生,你的身体与死亡签下契约,自那一刻起,它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欺骗。」⸺ Louise Glück。
我不确定她的确切含义,但在我看来这充满乐观意味。
我们所有的生理过程 ⸺ 伤口愈合、对抗感染、修复细胞损伤、维持稳态 ⸺ 本质上都是身体试图战胜系统的努力。
有时我听到人们批评健身狂热者,说他们是在试图否认死亡。
废话,这就是整场游戏的本质。
从出生那刻起,我们就在欺骗熵增。
每个有机体,包括此刻的你自己,都是一场暴动 ⸺ 一场有组织的反叛 ⸺ 对抗宇宙趋向混乱的根本法则。
当面对如此无情的敌人时,我认为作弊无可厚非。
事实上这堪称英勇。
宇宙想把我们化为尘埃,最终也必将得逞。
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力,本身就是一场壮丽而叛逆的抵抗行动。
每一天都是你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这虽是贺卡上的陈词滥调,却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们几乎只有在回首时才能体会其中真意。
我们应当努力活在当下。
Thinking Out Loud: How to Use Your Voice in Knowledge Work
研究表明,发声表达想法会激活与静默思考不同的认知过程。
据说伏尔泰 (Voltaire) 会将自己作品的每一页都大声朗读多遍。
达尔文 (Darwin) 在撰写科学草稿时也采用同样方法。
当我们大声说话时,我们能够:
- 减轻认知负荷。 心理学家艾伦·巴德利 (Alan Baddeley) 的工作记忆模型提出「语音回路」概念⸺ 这是大脑中负责处理口语和书面材料的区域。发声能激活这个回路,从而减轻认知负荷,为深度推理释放更多脑力资源。
- 提升思维清晰度。 研究显示,大声解释想法(即使是对自己)能增进理解⸺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解释效应⸺ 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保持。
- 增强记忆。 研究发现,大声朗读或口头复述能提升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编码效率。这与「产出效应」有关⸺ 相比默读,出声朗读的词汇记忆效果更佳。
额外益处在于,发声比打字能激活更多脑区,包括与共情和情绪相关的区域。
这使其成为反思涉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决策时的绝佳工具。
Silence is a Commons by Ivan Illich
摘录
1926 年我乘船抵达时,岛上运来了第一只扩音器。
当地几乎没人听说过这种东西。
直到那天之前,所有男女都拥有大致相当的嗓音力量。
但从那时起,一切都改变了。
谁能使用麦克风,将决定谁的声音能被放大。
沉默从此不再是公共资源,而成为扩音器竞相争夺的稀缺品。
语言本身也从地方性的公共财产,转变为国家级的传播资源。
正如领主们通过禁止个体农户养羊来圈地,从而提高国家生产力,扩音器的入侵也摧毁了那种曾赋予每个人平等发声权的寂静。
如今若无法使用扩音器,你便丧失了话语权。
至此我希望这个类比已清晰呈现。
正如公共空间是脆弱的,可能被交通机动化摧毁;言语的公共性同样脆弱,极易被现代通信工具的侵占所破坏。
因此,我提议讨论的问题应当很明确:如何抵御新型电子设备和系统对我们生存中那些比草原或道路更微妙、更本质的公共资源的侵蚀 —— 这些公共资源至少与寂静同等珍贵。
无论东西方传统都认为,寂静是人类个性得以萌发的必要条件。
如今,这种寂静正被模仿人类的机器夺走。
我们很容易就会越来越依赖机器来说话和思考,就像我们已经依赖机器来移动一样。
多媒体
书
《挽救计划》是从 预告片不可能三角 中看到的,豆瓣上评分也很高,就找来看了看。
整体来说挺好看的,小说穿插地讲述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大概讲的是地球面临灭绝,而主角被派遣去外太空寻找解决办法。
小说中主角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挺有趣的,有点像读 《三体》第一部的感觉。
虽然小说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但有的情节也很让人紧张,担心主角能否顺利度过困难,会不会后面还有更多的意外。
小说看完之后,我也去看了看 电影的预告片,我知道小说的剧情,所以从预告里能看出来对应的内容,但我觉得对于没读过小说的人来说,也未必会透露太多内容,反而会勾起一些好奇吧。
期待电影的上映,也推荐看看这本科幻小说。
另外一本《我本无意成仙》是很早就标记了想读,大概是别人推荐的,反正要下载一些书,就干脆翻了翻想读的书,多下载一些。
《我本无意成仙》从名字看就是偏玄幻类的,但它不是关于如何一步步成仙,然后变得天下无敌的爽文,它更像是一部公路片,讲述了一个道人和他的同伴三花娘娘,一起在广阔天地行走的故事。
每去到一个地方,就会遇到一些人,发生一些故事,可能是关于妖怪的,可能是关于人的,有点看《夏目友人帐 》的感觉。
整本小说读起来挺轻松的,不需要去追剧情,无聊就拿起来看看,看到哪里停都可以。
视频
- 带 SU7 车主体验 YU7,都后悔了吗? (15:35)
- 也许这就是马航 MH370 离奇消失的真相 (37:39)
1 个人花了 600 美元做的 AI 视频为何能引发全球网友泪目? (13:46)
不错的短片,虽说是 AI 做的,但质量相当好,或许一些任务的面部表情还不够生动,但故事、音乐配合得都不错。
AI 不过是工具,能把故事讲好,就是一个好短片。
- 【4K】方大同「Timeless」Live in HK 2009香港演唱会 (2:08:31)
播客
- E071 旅行: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66 mins)
- E079 若不是我们流着年轻的血 (71 mins)
- E080 稳定币与 RWA:里世界向你敞开了一角 (70 mins)
- E186|美国稳定币发币潮,区块链如何改变传统金融版图? (62 mins)
- E196|稳定币之战:Circle 崛起之路与传统金融入局的新势力角逐 (87 mins)
音乐
最近没有听到什么很喜欢的专辑,有点歌荒的感觉,欢迎推荐一些好听的专辑。
分享一些最近听的单曲吧。
- Music For Pleasure Late Night Tales (Continuous Mix)
- Suite: Clouds, Rain
- 早安,晨之美!
- 1983… (A Merman I Should Turn to Be)
- Very Special
- A Change Is Gonna Come (Live)
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Live)
Love has joined us
Love has joined us
Let's let's sweet love
- I Love you さえ言えないくらいに
动画推荐
-
有点无厘头的动画,里面也有很多关于其他动画的梗,或者说是致敬。
结局感觉有点像 《天元突破红莲螺岩 天元突破グレンラガン (2007)》,一股劲地向前冲,什么也无法阻挡初中生单纯又闪耀的钻石心。
看完还是挺感动的,找到了那种动画带来的热血,美好的感觉。
小城日常 CITY THE ANIMATION (2025)
京阿尼的新作,和 《日常 (2011)》的风格很像,只是这次讲述的人变成了城镇,而不局限在学校附近。
轻松快乐的番,把平平无奇的日常变得温暖而有趣。